奥门威奥门威斯人(China)网站注册平台-Master Platform

专题网站
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资源案例库

目   录

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经济生活》第三课多擦彩的消费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生活》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事实

五、股票、债券和保险

《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七、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八、财政的作用

《经济生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九、市场配置资源

《经济生活》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经济生活》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政治生活》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三、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政治生活》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四、人大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生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五、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六、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政治生活》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七、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政治生活》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之第三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八、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十九、世界文化多样性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二、世界的物质性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四、意识的作用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五、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之第二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八、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二十九、《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课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三十、考试卷(政治)讲评

无锡市普通高中2017年秋学期高三期终调研

(一)案例事实

(二)案例分析

三十一、教材版本说明

 


 

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之第一框

(一)案例事实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为了迎接高中新阶段,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啊?请大家自由作答,不必拘束。

同学:有的说买书包文具;有的说买了新的电瓶车、跑车等;也有的说买了新衣服;等等。

老师:拿什么去买的?

同学:钱!

老师:问世间“钱”为何物?

(大部分)同学笑着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老师:不错啊!语文学的都挺厉害的嘛!回到正题,“钱”是怎么一回事呢?“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请看老师手里拿的100元,这样的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要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得从哪里谈起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来回答。

同学:从商品谈起,去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老师:很好!请大家自主学习教材中商品的含义。几分钟后,教师举例,让学生判断所举的物品是不是商品,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农民自己生产自己食用的粮食,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等等。在学生判断之后,教师追问学生,根据课本商品的定义,我们要真正弄懂,得把握哪些条件呢?请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一下。希望同学们能开动脑筋,充分交流,不能游离于学习小组之外。

同学:两个,(1)用于交换(2)劳动产品

老师:开学了,气温仍比较高。假定某个饭店将变质的面包卖给你,你愿意吗?

同学:不愿意!

老师:难道这变质的面包不是劳动产品吗?不是用来交换的吗?也就是说,它不是商品吗?

(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也有的陷入沉思状。)

老师:请大家结合课本,自学以后,再按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在教室里巡回,了解小组讨论交流情况。几分钟后,同学回答。

同学: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变质的面包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了,所以,不能作为商品来卖给顾客了。

老师:很好!假定1辆自行车2000元,1个面包2元。也就是说,1辆自行车可以换1000个包子。对吧?那么,是不是说1辆自行车的使用价值相当于1000个包子的使用价值呢?如果是的,请同学们中午就不必吃饭了,就去啃自行车,一辆车管你好多顿呢。(学生们大笑)既然不是,那为什么1000个包子又可以换1辆自行车呢?请大家想一想,这里的自行车和面包都有一个共同的学术名词,这个学生名词是什么呢?

同学:商品

老师:很好!也就是说,自行车也好,面包也好,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作为商品,背后都凝结了一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大家阅读课本。

同学:都凝结了无差别的劳动,也就是价值。

老师:很好!遥想当年,人们相互交换商品,并不是用货币去交换的。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货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中应运而生的?或者说,货币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呢?阅读课本P.4-5,想一想,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后交流。老师查看同学自习、交流情况。

同学:(1)因为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范围扩大、商品的种类增多,成功的难度加大。(2)为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般等价物。(3)一般等价物后来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的情况下,货币便产生了。货币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

老师:很好!由此我们揭开了货币神秘的面纱——原来,货币的本质不过是……?(故意放慢语速,期待学生回答)

同学: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

(二)案例分析

1.开学第一课,各个学校、各个学科都很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看,如果把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看成是在内河里游泳的话,那么,进入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如同由内河游进长江、黄河,水深浪急了。“能绝江河者,非能水也,善假于物也。”其实,游泳者不仅要“能水”,也要“善假于物”。就学科教学来说,这里的“物”,不仅有教材、同学,而且,必然也包括教师。就高一思想政治课而言,能不能上好开学第一课,不仅关系到站在新起点的高一新生能否产生浓厚的学科兴趣,也关系到新生们能否“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关系到学生们能否高质量的完成政治学科的学习质量。

2.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节课涉及《资本论》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1975年中文版的《资本论》中,“第一章 商品”洋洋洒洒地从P.47——P.101(含注),内容不可谓可不多,深度不可谓不难,而在高中教材《经济生活》里,编者将有关内容高度浓缩为P.4——5不足两页。而要高质量的达成本课教学目标,要求是非常高的。否则,也难以达成上述第1点的要求,不利于促成高一新生的学科兴趣,。

3.在谈到自己熟悉的教育专家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他还说:“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不是说,教师要去可以卖弄自己的学识,而是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精神能量,以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本节课上,授课人巧妙地化用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名句,让学生领略教师的语言风格、技巧和特色,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上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很好的“表现自我”的同时,也悄悄的界定和确立了课堂教学中老生常谈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者。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授课人在学生看似明白了理解商品的关键的时候,故意设置了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饭店为什么不能出售变质的面包给消费者?难道面包不是劳动产品吗?不是用来交换的吗?”课堂教学,不可能没有对话,但是,课堂对话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问题的设计。学生在阅读教材、思考和交流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这毫无疑问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能力目标上,相关课程标准规定,“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认识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授课人没有代替学生去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而是扣住自行车与面包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例子、货币应运而生的历史背景的有关文字材料,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思考和交流,去主动的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可以看出,授课人谨守教学组织者的角色,既没有越位,也没有失位。


 文件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资源案例库.zip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