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生,教授,博士,淮阴师范学院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思政课教师,长期从事“纲要”“政治学概论”等课程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优势学科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近30篇,获市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各1项。
图为吴永生老师。记者 张恬恬 摄
吴老师的思政教学始终坚持站在更高的层次,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思考去引导学生。
吴老师的课件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对所授的内容进行框架梳理,再概括与总结。“我不希望你们只是一味地抄写ppt上的内容,而是希望你们能多多思考。”他经常有针对性地提醒我们。的确,比起他的课件,他幽默而充满哲思的语言似乎更具有吸引力。他常常会把哲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提供一些思考题和补充内容,引导我们思考。他十分有耐心,会给我们充足的时间思考,会给每个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机会,也会照顾到那些不经常发言的同学。他经常说他想了解大家的想法,想听听不同的声音。对于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总是会投去赞许的目光,对每个回答给予极大的尊重。而在回答之后,他总会跳出我们的思维,通过一个更新的视角或是更全面的思考引导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每次听完他的总结,我们总会有焕然一新之感,也逐渐领略到思考的乐趣。
图为吴永生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书本内容。记者 张恬恬 摄
上完课后,吴老师会为同学们耐心地答疑解惑。说到忘我处,老师经常会不自觉地挥动双手,那专注的眼神洞察了学生心中每一个还存有误解或偏颇的知识角落。
对于思政课,吴老师认为,立足人类历史的宏观视角,思政课既是文化传承、意识形态教育的特定称谓、特定范式和特定形式,又是现当代中国主动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动探索。同样,对每一个同学而言,思政课既有和其他课程一样的属性,是一个可以拿到学分的课程群,又有明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功能,即其中的信仰教育权重明显高于其他课程,也不低于自身的知识传授,在规范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到大学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意义,吴老师认为,人类文明的代际传承既有知识维度的,也有信仰维度的,二者以不同的比列交织在一起,积累和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存量。思政课教学既是知识传授,也是信仰教育,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社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知识传授进行信仰教育,而且通过信仰教育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识和自觉传承人类文明、主动服务社会的担当。当然,在此过程中,师生关系早已不囿于教与学的传统定位,既有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互动机制,又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道德义务。这是师生不断完善、共同进步的应有状态,也是所有有志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学生的必修功课。
吴老师还认为,思政课的独特追求就在于,它们既要求大学生广博地“知”,又要求他们坚定地“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的“行”,因而可谓是“知行互动”与“知行合一”。因此,思政课教学既要进行系统的课堂教学,又要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即使课堂教学也不应局限在教师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都是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应围绕相关话题进行更深、更广的阅读和思考。相对而言,由于师生年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认知差别(所谓“代沟”),教师一般会关注那些宏观的、规律性的社会问题,学生则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微观的、个性化的社会现象。所以,学生需要与教师进行常态沟通,以求在得到解惑的同时拓宽视野,完善思维方式和师生互动,由“信其师”转而“随其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审核人:姜强强